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为明天增加“心”动力
发布者:孙璐
发布时间:2015-05-14
浏览次数:1142

自从我们呱呱坠地,人生就要面临三大抉择:求学、求偶、求职。其中职业是人的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个人的整个事业的发展;影响着个人的家庭幸福程度。大学生在面对择业时,心理负担诱导的心理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面对选择,当前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有几种误区:

1、盲目自大,脱离现实。大学生在象牙塔中生活了四年,只要处理学习、同学、师生关系,相对于社会交际比较简单,处理妥当的学生就会觉得老子天下第一。

2、忽视专业,急功近利。有些大学生对于本专业缺乏正确的专业认知,对专业缺乏兴趣,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做兼职、开微店、实习生等方面,荒废了专业,就业处于劣势。

3、注重自我,少虑国家。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严重,缺乏集体生活替别人着想意识,很少关注国家的就业政策和行业发展。

4、消极懈怠,放弃竞争。大学的生活比较宽松,消磨了许多大学生的棱角,得过且过的态度比较普遍,面对就业竞争压力,很多选择了放弃。

5、缺乏主动,依赖父母。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很多方面包括生活自理、社会交往都依赖父母,不会主动去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

出于以上误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常见的毕业生压力源有哪些?最可怕的是毕业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表现出无所适从、焦虑);简历投出无回音(表现出不踏实、焦虑);同学间的相互比较(例如:我的工作要比别人的好,为什么他的比我的好?表现出不服气、自卑);父母亲的期望值高(表现出担心、焦虑);害怕回家乡工作(表现出担心、焦虑);害怕人际关系太复杂不敢迈入社会(表现出担心、焦虑);担心本科生学历低缺乏竞争力(表现出焦虑、自卑)。

求职心理压力的结果在毕业生身上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出:逃避就业,寻求不就业的途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出国热;害怕找不到工作,无门槛就业,零工资就业;缺乏自我管理,无职业生涯规划,父母替子女应聘;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大学生,依赖家族当啃老族,校漂族;缺乏求职自信,放弃求职竞争只能当听霸、面霸、拒无霸;专业学习能力差,自愧不如,怕见面试官;在校园里学习、能力培养缺乏主动性,产生依赖感,自卑,只能托关系走后门。

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解析:

1.从众心理:缺乏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心理。

例如:某高校药物分析专业毕业生,在本校举办的双选会上,经过南京先声集团招聘人员的面试,该单位同意录用他,但他看到自己专业的其他同学多没有与该单位签约,就产生从众心理,犹豫不决,经过两个小时的再三考虑,他准备与该单位签约时,该单位已经招聘结束。

2.焦虑心理。我是考研还是就业?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清华大学2012年的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

3.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轻视或低估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倾向,表现为缺乏自信,缺乏勇气,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敢竞争。可能会导致低就心理:在应聘时,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一心只想找个“买家”草草“卖出”,甚至对于单位开出的不平等的协议也闭着眼镜签约。

例如:小李,是某校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学校招聘会上来了一些医药销售企业,因为听说现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自己又在复习备考公务员,要赶紧找到个卖家垫底,急急忙忙签约了深圳一家企业,当时,企业提出违约金为10000.后来,小李没能考上公务员,学校又来了许多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自己还有很多的选择机会,但是,如果自己违约,将要赔偿昂贵的违约金,只好无奈地去到这个企业工作。

4.自负心理。自我评价过高的心理倾向。

在选择企业时,“大、名、公、外”即“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仍是毕业生的首选目标。据宏威职业顾问调查显示,目前毕业生中,多数人更愿意到政府机关工作,占37.5%;选择到私企、外企工作,占32.1%;选择到大型国企工作,占22.9%;选择自己开公司的占7.5%。这就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跟风盲从、扎堆外企、实力不够、硬冲死拼,结果大都碰得头破血流、丢盔卸甲。

例如:南京某大学有一位应届本科毕业生,他称得上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中共党员,担任过四年学生干部,策划和组织过学校许多大型活动,区级的获奖证书就有好几个。求职开始时,不少单位都相中了他,但他总是觉得这些单位不适合自己,以自己的条件应该找到更好的工作,因为都回绝了。后来,他看到许多同学都找到了好工作,开始着急了。某次,某跨国公司招聘销售部门经理,虽然只有两个名额,但他还是信心十足,认为自己十拿九稳。结果,第一轮面试,他就泄气了。面试时,当考官问他学习经历时,他对答如流,但当考官让他谈谈对公司营销观念的看法时,他却语无伦次,因为他只是看中公司的名气。对于公司的情况却一点也不了解。第二天的英语测试,他就自动放弃了。

5.攀比心理。有些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就持有一种攀比的心理。他们往往以自己身边同学寻找的就业单位做比较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而忽视自我特点。

6.依赖心理。

1)缺乏独立意识,对于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己思考来决断,而是靠父母、师长为自己出主意2)依靠关系就业,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7.嫉妒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既羡慕又敌视的情感。别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最后导致朋友关系恶化。

8.封闭心理。

一部分长期以来,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交流的学生;还有部分是自己没有找到好工作,害怕同学知道后嘲笑自己不如别人的同学。

对于以上心理问题的解析,择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有的大学生过高地估价自己,以为自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盲目地把自己和已经成功就业的学兄学姐去比较,认为自己肯定能找到好工作,不必提前自寻烦恼;有的人在就业竞争失败时,对自己的认识又一落千丈,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则过低地评价自己,认为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就该满足了。

2、不能正确认识社会。有的大学生对社会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抱有“恐惧”心理,对自己的学历、性别、技能、经验等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有的人负性情绪持续时间较长,直接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3、缺乏就业技巧。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就业技巧的掌握只能在就业指导课中得到训练,关于简历制作、职业的选择、面试礼仪等就业技巧比较欠缺。

4、缺乏积极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每年临近大四毕业找工作,都会有很多同学进行就业咨询,因为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

对于择业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表现的分析,如何对择业心理问题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我。认识自己比认识别人难很多,但是我们经过20多年的自我相处,对自己的优缺点、兴趣、气质、能力、了解自己就业方面可以自我总结或者听听身边同学、朋友、老师、家长对自己的评价。

其次,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实。正确认识社会与校园的不同,将自己的人生定位切合实际;毕业生在择业的同时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学会适应社会需要;有些大学生一直到上大学都是一帆风顺,满地鲜花,没有遭受过挫折,在择业、就业路途上难免会遭受挫折,如何增强自己的耐挫能力,只能在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在择业的同学实时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就业方向。

最后,具体来说,大学生在择业中面临了心理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1、理情疗法。克服过度焦虑的情绪,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利用艾利斯的理情疗法,即用理性认识代替以偏概全,糟糕透顶等非理性认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在双向选择中,确立职业定位,寻找工作机会。

2、宣泄法。当求职受挫、心情不爽时,可以用宣泄疗法。一是倾诉:可以找同学、朋友、心理咨询师诉说自己的烦恼和委屈,一吐为快;二是大哭一场,发泄心中郁闷情绪;三是写日记,写出自己心中的苦闷;四是击沙袋或在空旷地方大喊大叫。宣泄时,要把握分寸,不伤害自己、他人及公私财物。

3、升华法。升华法是以更加符合社会的规范的动机或行为来代替原有的低层次的动机和行为。哥德因失恋,写出了历史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升华的典型例子。

4、补偿法。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改变原有行为方向,以其他能够获得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和自信。如失恋后,马上找一个替补队员。在择业过程中,不可能一见钟情,一家应聘不上,分析原因,调整标准,再找一家,以求成功。

5、积极暗示法。心理学上的暗示,是指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形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由法国医师库埃于1920提出,其名言是:我每天在各方面变得越来越好。积极暗示能令我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情绪、自信心,从而调动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消极暗示会强化我们个性中的弱点,唤醒潜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自卑、怯懦、嫉妒等,从而对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如:我是本科生、年轻、有专长,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明天会更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只要我坚定目标,一定会有所回报的。

6、注意力转移法。把注意力从不良的刺激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或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自我调查方法。当落聘后,可以把注意力转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上,如散步、打球、看电影、上网聊天等,防止不良情绪泛化、蔓延,体验积极情绪。

7、自我安慰法。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为防止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可以找出一种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说明和辩解。即甜柠檬原理酸葡萄原理。如失恋比离婚好,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山东航空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五路391号, 邮编:256600 电话:0543-31900
山东航空学院公众号
信息工程学院公众号